现场质量管理

2024.10.09

一、重要性

现场质量管理是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员工安全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

  • 提高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地协调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减少生产停滞和等待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 保证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严格的现场质量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确保员工安全:不仅关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关注员工的安全。通过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能够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二、目标

现场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施工质量,降低物质消耗,生产符合设计质量要求的产品,即实现符合性质量。

三、内容

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质量缺陷的预防(预防产生质量缺陷和防止质量缺陷的重复出现)、质量的保持、质量的改进和质量的评定。

四、实施方法

  1. 建立质量预防体系:建立起一套针对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监控体系、监控指标,真正实现适时问题预警并及时处理闭环。具体做法包括:

    • 识别好控制项目:按工序/工艺流程列出要控制的特性参数/预警项目、工艺参数、控制要求、控制项目;定出产品特殊特性明细表,过程特殊特性明细表;并制订控制计划,按控制计划制订作业指导文件(明确应用的统计技术、方法,需预警项目、预警级别)。最终形成按工艺流程顺序的预警项目明细表。
    • 定义好变异/预警:确定各预警项目、特性参数的变异判定准则或预警基准条件并形成文件。定义出各特性参数/预警项目在什么情况下是变异/需预警。
    • 明确反馈流程:制订质量预警逐级反馈责任表,明确出现变异/需质量预警时如何反馈、提交,限定时间、明确责任人。
    • 明确预警问题的处置和闭环:制订变异/预警的问题的处置和闭环管理办法,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分级处理反馈/提交、问题的处置和闭环),处置不了的逐级提交。
  2. 管理好人、机、料、法、环、测各项工作

    • 人员管理:明确不同岗位人员能力需求,确保其能力是胜任的;进行岗前培训(包含新员工与转岗员工),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岗位技能及相关技术文件培训;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证培训,理论考试以及安全、设备、工艺、质量现场考试合格后,取得设备操作证和上岗证,才具备岗位资格;持证员工调换岗位(离岗3个月以上)后重新上岗,必须经过重新考试和审批;每年组织一次由设备、质量、工艺人员组成的考核组对所有岗位生产者进行一次现场考核,全部通过继续正常上岗,否则必须经过培训、重新考试通过才能正常上岗;每年举行质量问题曝光及至少两次以上成功失败案例培训,并签订质量协议;鼓励员工参与现场管理,以加强对过程控制和改进。
    • 设备管理:建立完善设备台帐和设备档案,并对关键设备进行标识,做好设备三级保养、设备点检、技术状态鉴定、设备精度周期检定、预检预修、设备大项修、特殊过程设备认可、设备故障统计分析等工作。


综上所述,现场质量管理在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预防体系、加强人机料法环测的管理以及不断优化现场质量管理流程等措施来不断提升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


top